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作業5

以美學觀點探討園林建築 以板橋林本源園邸為例

*謝紫筠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教授


摘要

    園林建築是提供人們平日娛樂休息及社交聚會的場所,它在傳統的文學思想和藝術的影響下,形成了特有的風貌。而台灣的三大名園為基隆陋園板橋林本源園邸霧峰萊園。位於板橋的林本源園邸是林本源家族所興建的房舍,板橋林家從原本的宅邸,到擴建了花園,成為台灣最大的園林建築,它目前是台灣僅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典園林建築。本文希望透過美學觀點來探討園林建築,分析林家花園如何將自然的山水轉化到生活的環境中其中所韻涵的美學。

關鍵字: 園林建築、台灣三大名園、板橋林本源園邸、美學


一、導論

    園林建築反映了人對於自然的態度與看法,不同的民族對於庭園的美感也不相同。中國園林藝術集結了建築、書畫、雕刻、文學、園藝等藝術於一身,是中國美學的典範,它反映出中國人深邃的哲理思辨及對生活的追求。



二、文獻回顧

2-1中國園林建築

    園林是經由人創造的一處自然環境,而在這樣的環境,是人們休息娛樂的處所。自古以來,中國的園林形式很多,大到一个風景區,大型的苑囿和帝王的園林,小到一户人家的私家花園,乃至在住宅旁,居室的前后布置幾塊山石,留出一漥水池,種以樹木花草,也成園林小景。中國著名的的五岳(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和四大佛山(普陀峨嵋五台九華),經過不斷的開發與經營成為著名的風景園林區;而北京的圓明園、頤和園、北海香山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是揚名國際的皇家園林;江南蘇州、杭州、揚州更留下了許多的私家花園;加上散布在全國住宅、寺廟內的庭園,而包括園林環境和其內部的建築與景觀稱為園林建築。


2-2美學三向度

    以「美學」一詞的字義來看,綜合各個文明對「美」與「藝術」的論述,人類文明對美的探討,大致上循著三個面向來累積與展開,稱之為美學知識的三向度或美學的三向度。
美的知識主要有三種向度: 本質向度、形式向度、意涵向度

美的本質向度:
主要是探討美或美的本身,也就是事物的本質。以透過美的本質向度所探討形成的美學,為「形而上美學」。

美的形式向度: 主要探討藝術品能具有美感的操作法則,而美學的形式向度,所探討形成的美學為「形而下美學」。

美的意涵向度:主要是探討藝術品要表達的故事內容或內涵。


2-3林本源家族歷史

   「林本源」並非人的姓名,而是林平侯的三子林國華(本記)和五子林國芳(源記)的家號,兩人為「林家花園」創建者,故得名。1778年林家始祖林應寅從福建漳州移居來台,最早先定居於新莊一帶,其子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因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讓林平侯在米業上獲得豐厚的利潤。1840年代,林家在板橋興建「弼益館」作為存放租穀的根據地,1850年代舉族搬到板橋,興建了「三落大厝」,1870年代,林家成為了台灣的首富,為了張顯其名望與地位,開始興建「五落大厝」,並在大厝旁興建佔地廣闊的林家花園,為當時台灣最大型的園林建築。
  「林本源園邸」在歷經朝代的更迭,園邸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後來林家五落大厝改建大樓,三落大厝改為林氏祠堂,花園的部分則捐給台北縣政府。



                                              
(圖一)



三、研究內容

3-1林本源園邸介紹:

    林本源園邸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為板橋林本源家族興建的房舍,是目前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1977年,林本源家族將庭園部分捐給當時的臺北縣政府,並於1982年開放大眾參觀。目前林本源園邸由文化部、內政部、觀光局以及新北市政府共同負責保護與整修的工作,並為園林類二級國家古蹟。目前三落大厝仍屬於「林氏祭祀公會」,需專人帶領才能入內導覽。
  


(圖二)


3-2以美學三向度探討板橋林家花園

3-2-1美的本質向度
  
林本源園邸的總面積約為6054坪,可分成「邸」和「園」兩個部分。
            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處,位庭園西側的三落大厝,厝前有一半月水池,不只有風水的考量,也有防禦的功能。大厝構築方式特殊,面向北方,不設大門而設左右兩門,前後共有三進,兩廊及左右護龍總計五十二個房間,並有防禦性的銃眼(1)。其建材來自大陸以及取材自台灣的珍貴樟木,內部裝修極為富麗堂皇,工藝也十分精美,屋頂則是以燕尾式為造形。
           又被稱作「林家花園」,是指住屋之外的庭園部分,為林本源家族為招待官賈士紳,興築的私人花園,其中園內包含汲古書屋來青閣、香玉簃等多處房舍與人造山水。 若以橫虹映月做為區隔,會發現南邊為「汲古書屋」(藏書)、「方鑑齋」(讀書)主要以屋閣為主,屬於私人花園空間;北邊以水池為主,偏向公共活動空間,像是「香玉簃」(賞花)「定靜堂」、觀稼樓」都是屬於宴會場所,而「月波水榭」和「榕蔭大池」則為休閒遊玩之處。



                                                                                                                                     (圖三) 汲古書屋  




                                                                                                                                      (圖四) 觀稼樓


 3-2-2美的意涵向度

    林家花園裡的建築其名都韻含有特殊的意義,造景有些則是源自於古代詩文句中,所啟發的靈感,藉由詩的意境所創造出來的美景,像「月波水榭」,榭為蓋在水邊的建築,其外型為雙菱形在吉祥圖案中稱為方勝,是求得吉祥如意。因伸出於水面,所以有小橋與岸相連,屋頂有平台用以賞月之處,因月影映於水中,所以名為「月波水榭」。而「橫虹臥月」為一座弧形的陸橋,其名優美,意象與寫景皆俱,因其弧形橋面有如虹,而拱形門洞有像半月,故得名,而兩者之實景提供了遊園者真實體驗月波與虹的意象。


3-2-3美的形式向度

    林家花園是仿效林家故里「漳州龍溪」的山水建構,融入思鄉情懷,內部的亭、台、樓、閣,皆精巧雅致,迴廊環繞,益顯清幽曲折,搭配假山、水池,園景變化多端,在建材方面大多採用台灣本地建材,如:台灣衫、觀音石、咾咕石、關仔嶺灰、紅磚等等。林家花園運用了大量的造景手法,如對景(方鑑齋的戲台及看台)框景(漏窗看出來的景)障景(橫虹臥月隔開來青閣和香玉簃的景致)借景(借觀音山和大屯山的景)假景(方鑑齋的假亭),同時也運用曲折的迴廊做貫連,增加遊園的樂趣。



                                                                (圖五) 橫虹臥月


四、結論

    林家花園為台灣三大名園之一,台灣許多的園林建築,在經過時代的遞移,許多傳統的園林都已消失不見,而林家花園經歷了朝代更迭,重原本的繁華到一度的荒廢到修復整修,它見證了歷史的改朝換代,成為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園林,讓我們可以目睹它的園林之美。本文運用了美學三向度的本質、意涵、形式,這三個向度,去做探討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林本源園邸其中所傳達的美學,了解到傳統園林建築的美學。



五、參考文獻

楊裕富,2015,《設計美學》,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裕富,2010,《敘事設計美-四大文明風華再現》,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樓慶西,2001,《中國園林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杜順寶,1992,《中國園林》,淑馨出版社

張運宗,2004,《台灣的園林宅第》,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健旺,2011,《林家花園建築裝飾繪典》台北縣政府,

林本源園邸網站



註解:
[1]銃眼或稱射擊孔、射孔為中國傳統建築之牛馬牆(城牆與城壕之間的牆)、敵台(城牆上的防禦塔)、隘門或民居門樓牆上常見的小孔,外小內大,當門扇關閉時,可用火銃等火器向外射擊以防範入侵。清代民間富戶多自備大銃,以防萬一,而銃眼則正是因應此防禦武器所設置的建築方式。(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專討一 作業4


以設計文化符碼觀點探討 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

 

*謝紫筠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教授

 

摘要

    丹下健三是日本戰後,經濟活耀期的代表建築師,影響了黑川紀章、槙文彥、磯崎新等一代的日本建築師。而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是丹下健三獲得普立茲克獎的作品。丹下健三在當時並非天主教徒,他並不了解天主教的教義,而是想要設計出一個具有神啟的空間:「要讓人不論站在哪個角度,都看不到教堂空間全貌的神祕空間。」本文則以設計文化符碼的觀點去深入探討丹健三下對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所要傳達的內涵。

 關鍵字:設計文化符碼、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丹下健三、普立茲克獎

 

一、導論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急欲重建國家經濟,而在當時丹下健三致力於推動日本建築的現代化,引起了後輩建築師,對於社會現象具有批判性及反省性格的集體運動。丹下健三有很多著名的建築作品,而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與另一著名代表作「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同樣於1964年完工。聖瑪利亞大教堂為戰後重要的教堂設計,更成為丹下早期經典代表作之一。


文獻回顧

2-1文化符碼

   在廣義符號學的角度,對文化的解析工作的成果。

    楊富裕教授在《設計的文化基礎 設計.符號.溝通》一書中提到,在設計上,文化符碼指的是特別重視圖像符號的象徵意涵與故事性(民族的神話)。但是文化符碼並不是指研究物質符號(聲音形象)意義的最小元素(意素),同時也研究這些意素」的組合規則,以及組合後的「語句」在該文化中的「位置」。

 楊裕富,1998, 設計的文化基礎 設計.符號.溝通

 

2-2設計文化符碼

         主要在解讀設計作品中的文化意涵,這個方法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所提出。就是分析設計作品各個層次或符號(設計手法)的作用。

     楊裕富教授在「創意將作」提及,設計文化符碼的理論層次分為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三層:

(1)策略層:主要分析設計作品的的「立場」或是設計手法的「立場」,而立場通常與設計派別有關,也與民族性有關。

 (2)意義層:主要在分析設計作品中,個別造型元素,也分析在這個位置的意義。

 (3)技術層: 主要在分析設計作品,在這個階段的設計領域上最常用的一些手法或一些基本功夫。(設計作品的美感形式與創作媒材)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

 

三、研究內容

3-1丹下健三簡介
 
   
                                                                         (圖一)

                         
        丹下健三(19132005),日本建築師。1987年第9屆普利茲克獎得主。

畢業於東京大學。他的建築生涯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戰後50年代,丹下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提出「功能典型化」的概念,賦予建築比較理性的形式,開拓了日本現代建築的新境界。

代表作品有東京都廳舍(19521957)、香川縣廳舍(19551958)、倉敷縣廳舍(19581960)等。

第二階段為60年代,是丹下和他的研究所成果輝煌的時期。在1960年的東京規劃中,提出了「都市軸」的理論,對以後城市設計有很大影響。在大跨度建築方面作了新的探索,最著名的是東京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1964)。在運用象徵性手法和新的民族風格方面也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如聖瑪麗亞大教堂(1964)山梨縣文化會館(1966)、、靜岡新聞廣播東京支社(1966)等。

第三階段為1970年以後,丹下健三及其研究所在北非和中東做了不少建築設計,如約旦哈西姆皇宮工程、阿爾及爾國際機場等。這一時期,丹下健三還對鏡面玻璃幕牆進行了探索,重要作品有東京都新市政廳、東京草月會館新館等。

1980年,榮獲日本文化勳章,2005322日在東京病逝,終年92歲。

 

3-2 聖瑪利亞大教堂簡介

         原主教座堂始建於1899年,為哥德式建築,在二次大戰期間被焚毀。在德國科隆的協助下,於1955年重建,由名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完工於1964年。

主教座堂於1987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

結構系統:鋼筋水泥建築

高度: 39.4m(本體)、61.7m(鐘塔)       

直徑: 55.5m、寬40.7m

層數: 地上1層(中2層、中3層)地下1

建築面積: 3650m²

                           
                
                                                                     (圖二)

 
3-3以文化符碼三層次來分析聖瑪利亞大教堂

3-3-1策略層

    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關口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東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瑪利亞教堂本來完成於1899年,為木造的哥德式建築,不幸於二戰時燒毀。為慶祝日本政府承認天主教一百周年,於1961年開始競圖,由丹下健三獲得首獎,在德國科隆大教堂建築師威廉.施洛姆、瑞士蘇黎世建築師馬克思.雷西納、日本建築師坪井善勝的協助下,於196412月完工。
 
丹下健三設計教堂的概念出自於聖經中的兩段經文。

1. 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臺。(詩篇 18:2 )

2. 「所有勞苦和背負重擔的人哪,到我這裡來吧!我將使你們得到安息。

(馬太福音1128

3-3-2意義層

    東京聖瑪利亞教堂的薄殼結構1不是幾何形狀,而是不規則的傾斜三角形,有如一隻等待飛翔的鳥。兩片相依的薄殼曲面之間夾著帶狀玻璃,教堂的各向立面及頂面都可以把光線引導至室內,形成洞穴般的空間,讓人回想到中世紀天主教堂教堂莊嚴肅穆的氛圍,卻又充滿現代主義風格。從空中俯看呈現十字架的造型,而從教堂內部往上看也可看出,除此之外,空間處處都有十字架符號的元素。在外觀閃閃發亮的不銹鋼屋面,象徵基督的光輝能夠照拂到社會和人類心靈的黑暗處,與室內樸素暗灰的清水混凝土材質形成強烈的對比,讓人在心境上由昂揚轉換為謙卑,靜心虔誠禮拜上帝。

           
                              (圖三) 洞穴般的室內空間連想到中古世紀天主教堂氛圍
    


                                                                        (圖四)  鳥瞰圖    
          
 
                                               
 
                                                                   (圖五) 由教堂內往上看

 

3-3-3技術層
 

在建築的外觀上,丹下健三使用了「雙曲拋物面的薄殼結構1,他與結構技師坪井善勝,以8RC的薄殼面組成,直角交叉的雙曲拋物薄殼,由地面延伸為屋頂,內部空間無樑柱干擾,是丹下健三應用當代建築技術,重新體現莊嚴崇敬宗教空間的經典之作。教堂殼體的外飾面,使用了不繡鋼材料,在厚度12公分的殼體外側,按中距2公尺雙向布置著36*22公分的加強以提高強度。屋頂面板使用厚0.7毫米的不鏽鋼板製成寬12公分的波形肋板,板間的接縫板厚度為1毫米,長3.5公分。而波形板所形成的垂直線條,在視覺上凸顯了殼體的曲線,讓人很有尺度感。

                          

                                                                     (圖六)

           
                   

                                                                                         (圖七
 

1薄殼結構:

建築學上的術語。殼,是一種曲面構件,主要承受各種作用產生的中面內的力。薄殼結構就是曲面的薄壁結構,按曲面生成的形式分為筒殼、圓頂薄殼、雙曲扁殼和雙曲拋物面殼等,材料大都採用鋼筋和混凝土。     華人百科

 

四、結論

 

    2005325日,丹下健三的追悼儀式在東京聖瑪利亞教堂舉行,由磯崎新代表朗讀悼辭,他說:丹下最大的功績在於通過國家的重大活動,讓世界認識了日本的現代建築,與其說他是建築設計師,還不如說他是位管弦樂隊的指揮家,隨著他的去世,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磯崎新在弔辭中一再地強調「Will」這個字,說明丹下健三一生中建築設計的強烈「意志」,而這個「意志」也就是他留給後生晚輩的「遺言」(Will)

而透過了設計文化符碼三層次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的分析,對於丹下健三的建築,也更加的了解其中這個「意志」,跟其建築背後所要傳達的內涵。

 
五、參考文獻


1.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 設計.符號.溝通》,亞太圖書出版社。

2.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丹下健三,1989,《丹下健三》,中國建築工業。

4. 伍爾夫麥耶,2011東京最有意思的建築物,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5.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6. 聖瑪利亞大教堂 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