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敘事設計觀點探討
– 日本富士幼稚園
*謝紫筠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教授
摘要
位於東京的富士幼稚園,是一座特別的幼稚園,它獲推薦為五十年來最棒的幼稚園建築。它與一般傳統的幼稚園較為不同。本文希望透過敘事設計觀點去分析日本東京富士幼稚園
關鍵字:敘事設計、幼稚園
一、前言
1-1 動機與目的
幼稚園對於兒童是剛接觸學校生活的第一個開始階段,這段學校生活也會在他們的心中留下特別的記憶,而富士幼稚園較不同於以往較為封閉的幼兒校園設計,它以橢圓形的校舍聞名,寬敞開放無隔間的空間設計、綠化的環境、加上因開放式空間而自然滲透進的自然光,以及到處都有的小巧思設計,將幼稚園這個學習環境改造成了一個快樂的學習樂園。
本文運用敘事設計的觀點去探討,日本富士幼稚園建築所要傳達其敘事設計的表現。
2-1 敘事設計
是一種注重藝術創作的內涵、意義更勝於藝術創作形式的創作態度與成品。
(1)設計作品會說故事
(2)其造形表現具有一定的主題、子題、題素
(3)設計作品有豐富的表情
(4)設計作品不但追求美感也追求意義
楊裕富,2010,《敘事設計美學-四大文明風華再現》
2-2敘事設計思維:
是指設計者將設計過程視為意義表達與美感表達的過程,而設想出來的設計思維習慣與設計方法。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
2-3敘事設計方法的操作步驟 :
第一階段:確定設計條件、確定題目內容
第二階段:收集相關資料
第三階段:分析整理
第四階段:構思發想(可以透過設計文化符碼來增強分析)
(1)將設計的內容,整理出一個精神意涵的主題。
(2)將主題聯繫到神話、歷史、或是發展出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聯想。
(3)將主題故事拆解成次要的子題,再將子題拆成題素。
(4)將此主題、子題、提素作造形元素的聯繫與表達。
(5)將上述運用到空間設計的形體組成上。
第五階段:形成替選方案
第六階段:評估選擇方案
第七階段:執行方案,將設計的知識(構造、材料、環控、設備、色彩、表現法)運用到設計上。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
(本文運用在敘事設計思維裡以設計文化符碼的手法來解析)
設計文化符碼主要在解讀設計作品中的文化意涵,這個方法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所提出。就是分析設計作品各個層次或符號(設計手法)的作用。
楊裕富教授在「創意將作」提及,設計文化符碼的理論層次分為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三層:
(1)
策略層:主要分析設計作品的的「立場」或是設計手法的「立場」,而立場通常與設計派別有關,也與民族性有關。
(2)
意義層:主要在分析設計作品中,個別造型元素,也分析在這個位置的意義。
(3)技術層: 主要在分析設計作品,在這個階段的設計領域上最常用的一些手法或一些基本功夫。(設計作品的美感形式與創作媒材)
三、案例分析
3-1設計師簡介:
手塚貴晴(1964~ ) 與手塚由比(1969~)夫妻,日本建築師,手塚貴晴與手塚由比夫妻信守「建築物最終應該伺候住民」建築概念,主張建築物不只不應該安裝高科技觸碰設備,最好也不要有多餘的設計或裝潢,建築物本身就是要融入地景。手塚貴晴曾經在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倫敦建築師事務所有四年的工作經驗,堅持理念「在一個可以感受到微風、季節變換的地方,人們可以彼此建立人際關係,一切不應該太複雜。」
手塚貴晴畢業於日本武藏工業大學(現東京都市大學)建築學士、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1990-1994年工作於英國建築師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 Ltd.,Richard Rogers,1994年與妻子手塚由比一同創立了手塚建築研究所,1996-2003年擔任武藏工業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2006年獲邀至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擔任訪問教授,目前為東京都市大學建築系正教授。作品曾獲孩童環境協會設計賞、日本建築學會作品選獎、日本工業設計學會好設計賞、英國建築評論雜誌賞…等。
手塚貴晴致力設計與環境互動的有趣建築,相信建築可以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生活。
3-2富士幼稚園簡介:
座位於東京西邊立川市附近、佔地約千坪,擁有500名學童的大型幼稚園,以主張『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富士幼稚園。以橢圓形的校舍設計名揚海外。在2005年前新的幼稚園還沒有動工時,原址是一個非常受當地小孩喜愛的遊樂場地,裡面有三棵己經50多歲的老樹,包括一個樹屋是小孩避蔭和躲雨的地方。新的校舍完工於2007年,保留了原本的三棵老樹,由手塚建築研究所的手塚貴晴和手塚由比夫妻一起設計。面積:1,304m²,周長183公尺的橢圓形設計
3-3以文化符碼探討東京富士幼稚園
(一)策略層
校舍:
手塚夫婦以大型玩具的概念為發想,將校舍設計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屋頂就是操場,小朋友可以在此遊玩,無限制地奔跑。為了保留原先校園中的三棵老樹,手塚貴晴也特別在校舍中開出樹孔,讓這些陪伴幼稚園成長的老樹自然地穿梭校舍,教室彷彿就是一座超大型樹屋,讓建築與自然緊密融合,同時也是對小朋友的環境教育。圓形校舍內部沒有隔間。
樹屋: 在橢圓形幼稚園的旁邊,是幼稚園的附屬樓。
功能是英語教室與校車等候站樹屋高5米,共有七層,最低的天花板高度只有1米,適合孩童遊玩。
(二)意義層
校舍: 幼稚園環狀的設計,為順應小朋友喜歡繞著圓圈跑的特性。三棵25公尺高的大樹貫穿屋頂甲板,將樹木融入於建築,使整個幼兒園宛如小型村莊,整體結合大自然的空間規劃,讓小朋友能真正與自然結合,融入環境,使這個學習環境營造出一種豐富而開放的學習氛圍。
校舍: 橢圓形校舍構造是鋼結構,內部沒有隔間,外部也全部以落地窗取代水泥牆壁,在視覺上完全沒有隔絕與侷限感,教室與教室之間也沒有阻隔。有些小朋友在密閉的教室裡會緊張,但在這裡,他們完全不會緊張,因為教室沒有隔間。在開放的環境裡,小朋友直接和大自然接觸,他們因此更認識自己。
樹屋:
建築物主體有一半以上是露天的,外殼主要建材是木板、玻璃與鋼材。
地板為9mm鋼條和30X30毫米鋼板所構築起來,形成7塊交錯排列的樓板包圍著中心的大樹,建築內部的柱子和樓梯隱藏在樹葉和枝杈的陰影中。地板使用軟橡膠材質,而玻璃立面圍起來的部分設有兩間教室。
四、結論
手塚貴晴說他認為「建築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手塚夫妻以孩子與大樹為出發點,創造了孩子的學習小樂園,也創造嶄新的創意與富含教育意義的設計。
而透過敘事設計手法的分析,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建築所要傳達意涵。
五、參考文獻
楊裕富,2010,《敘事設計美學-四大文明風華再現》,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裕富,2004,《創意將做》,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