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設計布局美感的操作探討蘇州留園
*謝紫筠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教授
一、緒論
園林建築是提供人們休閒、娛樂與觀賞的特別場所,而其重點在於如何巧妙的將造景模擬自然而不著痕跡。位於蘇州的留園曾有"吳中第一名園"的美稱,是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代表之一,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列為中國四大古典園林。1977年留園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園內的假山奇石多采多姿。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傳統設計布局美感操作手法,探討蘇州「留園」的園林之美。
二、文獻回顧
2-1 佈局美感
佈局的概念從布置、布勢的概念深化而來,所以布局論的成分包含了布置論的成分但又有新的拓展。(楊裕富,2014,傳統設設計美學原論,P.73)
在傳統設計美學一書中,楊裕富博士從《園治》一書初步解析布局論內容:《園治》的本文就是在詮釋(主題);巧、精、情,或是以六個子命題(主題);因、借、體、宜、人情、物情。從理論高度總結了晚清時期的「布局美感」的六項操作法則。
(1)因法則:藝術品的取材(有因)與主體確立(有目的)法則。
(2)借法則:藝術品的欣賞均在過場的形成,所以「時機」與「算計的借」最重要。
(3)體法則:藝術品的視覺結構保握法則,整體把握法則(與主題表達或裁切選擇相關)。
(4)宜法則:藝術品表達與主題間的適宜性原則;藝術品部分與整體間的適宜性原則;藝術品表達中主題、子題、題素間的適宜性。
(5)人情法則:藝術品與人世間之情結合的法則,只有人情才打動人心。
(6)物情法則:物的抽象構成要能符合「既擬人又擬物」之後才可能擬情。
2-2中國設計美學布局論的內容:
(一)布置法;布置法下又分為三個法則,分別為:主從法則(賓主)、留天留地法則、位序對仗法則。其中,留天留地法則衍生出留白法則與虛實法則;主從法則衍生出數群化法則。
(二)得體法;得體法下又分為四個法則,分別為;主體成行法則、構思成行法則(也與因由法則相關)、得體法則(其下又包括人情法則、物情法則)、烘托法則(也稱裝飾法則,指用以增美的元素要能配合主體與主題)。
(三)因由法;大體可分為兩個法則,客觀條件為因,主觀意願為由。所以與德體法在構思時互相資借。
(四)假借法;假借法之下又分為兩大法則群,分別為:時借法則(依時間與季節而臨景)、向借法則(依方向而臨景或遮蔽)
(五)適宜法;即適宜性(的權衡),包括三大類原則:藝術品表達與主題間的適宜性原則;藝術品部分與整體間的適宜性原則;藝術品表達中主題、子題、題素間的適宜性原則。
(六)視景法;指寺廟彩繪的增加美感法則,要點為:將彩繪當作說故事與戲劇中的人物加場景。人物與景觀要符合布置法則,在民間畫訣裡以「真假、虛實、賓主、聚散」八字為口訣,是繪畫裡增強的原則,也可稱為主體布局法則。
(楊裕富,2014,傳統設設計美學原論,P.85~86)
2-3中國園林建築
園林是經由人所創造的一處自然環境,而在這樣的環境是人們休息、娛樂的處所。自古以來,中國的園林形式很多,大到一個風景區、大型的苑囿和帝王的園林,小到一户人家的私家花園,乃至在住宅旁,居室的前后布置幾塊山石,留出一漥水池,種以樹木花草,也成園林小景。中國著名的的五岳(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和四大佛山(普陀、峨嵋、五台、九華),經過不斷的開發與經營成為著名的風景園林區;而北京的圓明園、頤和園、北海、香山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是揚名國際的皇家園林;江南蘇州、杭州、揚州更留下了許多的私家花園;加上散布在全國住宅、寺廟內的庭園,而包括園林環境和其內部的建築與景觀稱為園林建築。而中國園林區別於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之最大特點,為其呈現於人們眼前之「意境」。
2-4 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是指建於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築,主要以私人營造的古典園林為主。蘇州園林起始於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其特點佔地面積不大但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
三、研究內容
3-1留園介紹
留園位於蘇州古城西北的閶門外,始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原是當時已罷官的太僕寺少卿徐泰時,邀請疊石名人周時臣設計建造的私家園林,名東園。清嘉慶時,園歸官僚劉怒,改建成”寒碧莊”,世稱劉園。劉怒當時在園內匯集太湖石十二峰,成為當時名園之一,後來荒蕪。光緒年間,園歸官僚盛康,重建並將範圍向東、西和北面擴大,形成現在留園的規模與佈局。因太平天國後,閶門外獨留此園為毀,諧劉園之音改名「留園」。
(圖一) 留園配置圖
從留園的入口走進,經過彎曲迂迴的通道後園中的景色才次地展開,留園的布局大致可分為中、東、西、北部四個部分。中部是原來的碧山莊,為全園的精華所在,以山水景色為勝,水池居中央,有座小蓬萊島,並架曲橋連接兩岸;東部以建築落院為主,分別以五峰山和林泉耆宿之館為核心。西部是光緒年擴建的土阜楓林,以土山為主體現自然風光。;北部是田園風光,為表現農家樂的意境,名"又一村"(取自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2 布局美感探討
(一)布置法
由留園的布局空間可得知,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創造豐富內容,採用了以小見大、擴大視覺空間的手法,將園區畫分為四個景區,形成園中園。各園又巧妙的運用建築、山石與花草作垂直方向的處理,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區。而其各景區中也包含了微型景觀和中型景觀,形成”園中園景中景”,以達到擴大空間的目的。讓人雖處於園林空間,卻能感受到置身於大自然的感覺。
(二)得體法
留園是以山水為背景,突出建築物(主題),園林疏密相間、善於對比,有步移景異之妙。(主景)為涵碧山房和鴛鴦廳。涵碧山房位於以水見長的中部,廳內軒敞高爽,陳設雅致,廳前平台寬敞,可觀賞荷花與游魚,池面假山聳峙。鴛鴦廳位於劉園東部,室內富麗堂皇,是江南廳堂建築的精品。
(三)因由法
留園的造園者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遵循「小中見大」的原則,運用大小、曲直、高低、收放等獨具匠心的表現手法,將園內的景致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假借法
造景是園林設計的一部分,常見的手法有借景、添景、對景、框景、漏景、障景等。有的造景手法又有幾種細分手法,如:借景就又分為遠借、近借、府借、仰借、實借、虛借等數種。留園在空間的造景上借用先仰後揚的手法與曲廊、門洞、漏窗的應用,使實景與虛景相互交錯,在有限的空間中迂迴轉折、蜿蜒起伏後,形成了無徑不曲、無處不幽的特點,也拓展了園內觀賞的空間,如下列分析:
(a)先仰後揚:做法主要是在入口設帳景、對景或隔景,引導遊人通過半封閉、明暗交替的空間轉則,再通過透景引導到達開闊的園林空間,像是從留園的入口進入後,經過「長留天地間」門洞與彎曲迂迴的廊道後,園內的景觀才突然豁然開朗的展現在遊客面前。
(b)曲廊造景:留園的曲廊設置很多,造園者巧妙的運用曲折的長廊貫穿四個景區,因此從立體構成的角度上看來,長廊似屏障般,在蜿蜒起伏的立面上間隔開園中的景,並分隔為前景、中景與遠景,在使人無法一眼看到底。
(c)門動畫窗:由於留園的空間較為狹小,所以在空間上的處理使用空透原則,通過漏窗、門洞等整體之間相互穿透連通成了建築中的流動空間。如進入古木交柯小院,其北牆是一排漏窗,並與園中的山水呈現似隔非隔若影若現的感覺,再從古木交柯往西望向綠蔭,視線穿過兩個空透的八角型窗洞,顯出了綠蔭樓和明瑟樓的層層景色,形成強烈的引導作用,而揖峰軒,軒後設小天井,便於室內通風和採光,窗與廊間成為畫框,也為室內提供景致的框景。
(五)適宜法
中國園林的藝術在於如何將人造的庭院塑造成自然的山水型態。蘇州園林大多是以水為中心,在池岸堆疊山石,建築圍池而建,花木種植於建築與山石之間,如下列分析:
(a)疊山置石:
留園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居中的冠雲峰高6.5米,兼具佳湖石應有的瘦、漏、透、皺之美,秀麗又雄偉,是蘇州古典園林中最高的單體太湖石,兩旁各配一座湖石(岫雲峰、瑞雲峰),三座石峰充滿自然造化的奇特美感。
(圖三) 冠雲峰
(a)理水:
留園利用理水形成園內景緻不同的樣貌;西部形成溪流的景觀,中部以水池為中心,在假山西南角設置水澗,造成水源的錯覺。池中有小蓬萊島,將水面分割成大小兩湖。而西部與中部兩者間形成強烈的對比。
(b)花木植物:
花草植物的配置在園內也有象徵寓意,如:竹子象徵高風亮節;荷花象徵清廉;牡丹象徵富貴等。而在古木交柯小院中的兩棵植物(原古木以枯死,現植翠柏與山茶花),古柏與女貞交柯連理,光影交錯,古木參天。
(圖四)古木交柯
(a)建築:
園內的建築大致可分;亭、樓、軒、館等。廳堂、走廊、粉牆、門洞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
留園的建築分布較其他蘇州園林數量多與密集,其東部多以建築庭院為主,主廳堂有五峰仙館與林泉耆宿之館,東西並列,布局緊密。這裡的建築外觀富麗堂皇,內部寬敞明亮、裝飾與陳設精美。主廳五峰仙館是江南園林中最大的廳堂被譽為江南第一廳堂,面闊五間,以南木為柱,俗稱「楠木廳」。從五峰仙館往東有一組小院;還我讀書處、揖峰軒、石林小屋與鶴所,建築面積不大,處處通透幽深,步步曲折迂迴。揖峰軒;前有湖石名獨秀峰,軒設小天井,便於室內通風與採光。北軒為還我讀書處:環境幽雅淡靜。石林小屋:布局以庭院為中心,周圍配以小院,空間畫分成大小不等形狀怪異,各小院處理手法各具特色。而冠雲樓位處地勢高,可一覽全園景致,也可遠眺虎丘。
(圖五)五峰仙館內部
(六)視景法
園林建築中懸掛的匾額、建築楹聯等書畫作品也是其組成的重要部分,不但能顯出主人的生份地位與品味,也能使整座園林更加生機盎然、意境深邃充滿詩情畫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結論
蘇州留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園內奇石眾多,以巧小玲瓏著名,留園造園者運用先仰後揚、曲廊造景等手法,將園內有限的空間造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本文藉由布局美感的六項法則深入探討後,也瞭解到了蘊含在留園的園林建築中如何融合於大自然的美感表現。
參考文獻
1.楊裕富,《傳統設計美學原論》,2014,暖暖書屋,台北。
2.楊裕富,《創意將作》,2004,田園城市,台北。
3.杜順寶,《中國園林》,1988,淑馨出版社。
4.王其鈞,《中國園林圖解詞典》,2017,楓書坊文化。
5.員勃,《留園的建築空間造景》,2008美術大觀07期p.100,湖北美術學院
6.蘇州園林檔案館 https://www.gardenly.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