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專題研討四 作業二 以美學三項度探討孔廟建築-以台南孔子廟為例







以美學三項度探討孔廟建築-以台南孔子廟為例

*謝紫筠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教授

  
一、緒論

孔廟為儒家代表性廟宇,文廟在過去象徵著中國文化的教育中心,因此孔廟是儒家思想信仰中心與建築具體的表徵。台南孔廟是台灣第一座孔子廟,距今已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清代曾是台灣地區第一學府,因而有「全臺首學」的美稱。因此,本文透過美學三向度的觀點,探討台南孔廟建築中所蘊含的文化意涵。



二、文獻回顧

2-1 孔廟緣起

孔子(公元551-公元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思想與理念,周遊列國,並編撰春秋、詩、書、禮、樂、易六部著作,成為儒學經典。其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賢人有七十二人,是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在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居改成廟堂,以作以紀念。一開始孔子廟是以祭祀孔子為主,唐代以後才逐漸將孔子弟子及重要儒學者從祀於孔子廟中,而各地也興建越來越多孔子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廟學制」的規定,使得唐代以後各地官學也普遍設立孔子廟,因此孔子廟則成為漢人城鎮中特別的建築類型。

2-1 孔廟建築

孔廟的建築形制方面,一般都是屬於中國傳統三進式建築,但有些地方因地區因素而改變其形式。孔廟多與地方的官學結合,亦為「廟學制」,布局主要可分為前廟後學、左廟右學、右廟左學等形式,為祭祀廟殿與學堂的結合。一般孔廟都具備有萬仞宮牆,其典故出自論語子貢曰:「夫子之強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意思為孔子的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捷徑,唯有進入孔廟淺潛心修習才可以。



2-2 美學三向度

以「美學」一詞的字義來看,綜合各個文明對「美」與「藝術」的論述,人類文明對美的探討,大致上循著三個面向來累積與展開,稱之為美學知識的三向度或美學的三向度。美的知識主要有三種向度:本質向度、形式向度、意涵向度。(楊裕富,2015)

()美的本質向度:主要是探討美或美的本身,也就是事物的本質。以透過美的本質向度所探討形成的美學,為「形而上美學」。

()美的形式向度: 主要探討藝術品能具有美感的操作法則,而美學的形式向度,所探討形成的美學為「形而下美學」。

()美的意涵向度:主要是探討藝術品要表達的故事內容或內涵。


2-3台南孔子廟歷史

台南市孔子廟創建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由陳永華以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的復國計畫,當時鄭經接納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在東寧天興州寧南坊鬼仔埔(即孔子廟現址),興建「先師聖廟」,旁置明倫堂,永曆二十年(1666年)建築完成,是為現在台南孔子廟的前身。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巡臺廈道周昌和臺灣知府蔣毓英奏准整修廟堂,並改稱「先師廟」。中為先師廟,東西設有兩廡,北邊有啟聖祠,南邊有櫺星門,之後又增建了泮池與衙齋。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巡道王之麟整修廟宇,並在大成殿東邊新建明倫堂與堂後的龍亭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巡臺道陳璸上任時又再次整修,加建形如半月之圍牆、禮門、義路、泮池、朱子祠、文昌閣與大城坊,工程於翌年四月完工,奠基了孔廟大致的格局。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時,巡道梁文煊將大成殿的格局改為重簷歇山式,隔年陳文達編纂的《臺灣縣志》附有文廟圖,記載了當時孔廟的設施。清雍正元年(1733)二月奉清廷的詔封孔子五代,改啟聖祠為崇聖祠,之後也曾數次修繕。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孔子廟又漸傾圯,巡台御史楊開鼎倡議重建,同年十月動土,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竣工,修建之大成殿及兩廡規模倍前,乾隆十七年(1752年)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中的「府學宮圖」則是最好的見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府蔣元樞又加以整建,東大成坊外出現了泮宮坊。大成殿西側則於海東書院址建府學署,自此孔子廟共有四條南北軸線形成,由西而東分別是學署,大成殿,明倫堂與朱子祠,可謂是台南市孔子廟之全盛期,而《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中之「重修台灣府學圖」與明倫堂中的「台灣府學全圖」碑更忠實的紀錄了當時孔子廟的規模。可惜嘉慶與同治年間因大地震等因素,廟舍逐漸破壞。

日大正六年(1917年)日人倡修,由台南士紳捐資修葺,於七月興工,翌年三月竣工,重置禮器及樂器。此次大修,將所有的舊建築物解體重建,山田孝使著有《台南聖廟考》一書,詳細記錄描述整建過程,「起工前之台南聖廟配置圖」與「落成後台南聖廟配置圖」兩圖清楚的記錄修建前後之差異。其中明倫堂的兩廊、後面的文昌祠、東面的朱子祠、大成門前的櫺星門及禮門義路旁的圍牆也為重建,於是形成了台南孔子廟今日之格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南市中心被炸,孔子廟嚴重受損,戰後初期台南市政府集資加以分批修葺,並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完成,隨後於不同年份修護不同之殿堂。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配合中央、省府等各機關倡導觀光及整修古蹟三年計劃,台南市政府耗額拆建大成殿。
民國八十六年(1967)文昌閣傾斜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逐以重建原地。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政府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政府公布「台南市孔子廟」為台灣地區一級古蹟,也是所有孔子廟古蹟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環境最幽美之案例。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五月至七十八年七月(1989年)再次大修,範圍遍及各建築,而成為今貌。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左右,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建會(今文化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規畫,以孔廟為中心的文化園區,當時規畫範圍除孔廟以外,還有周圍即將遷走的附近市府機關建築等古蹟、歷史建築。而目前的孔廟文化園區則是孔廟沿南門路以南兩側,包括武德殿、永華宮、德化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文物館、大南門、碑林與臺南放送局等景點。



三、研究內容分析

3-1 臺南孔子廟簡介:

台南孔廟位於台南市中西區,是台灣第一座孔廟,也是全台最早的文廟。建於明鄭永歷十九年(1665),清嶺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而稱為「全臺首學」。現今台南孔廟的空間格局,在台灣的孔廟中是最為完整。臺南孔廟占地9007平方公尺、建物面積2169.9平方公尺。




3-2    以美學三向度探討臺南孔子廟


3-2-1 美的本質向度

台南孔子廟中有兩個以「泮」為名的分別是;東面的「泮宮坊」與南面半圓形的「泮池」,圍有石欄杆。東大成坊為台南孔子廟目前的總入口,坊上朝外懸有全臺首學之匾。

台南孔廟建築主體是依循左學右廟之規制,廟前東西分設有「禮門」與「義路」,大成門為主體群之入口,兩側有供奉祭祀朝功臣集受地方尊崇士紳的「名宦祠鄉賢祠」與奉祀節孝婦女與孝子的「節孝祠孝子祠」。

並以大成殿為主體,「大成殿」是孔子廟建築群中層級最高的建築,前方有露臺,是釋奠禮祭孔時,表演佾舞之場所。兩側為「東廡」與「西廡」是孔子廟中供奉先賢先儒之處,其後方為「禮器庫」與「樂器庫」,是孔子廟中儲藏釋禮中必須使用為數眾多之禮器及樂器的地方。目前禮器庫不對外開放,樂器庫則為展覽室,展是古樂器。後殿為「崇聖祠」,其原名「啟聖」祠,啟聖為孔子之父叔梁紇公之封號。而中國建築廟宇一般會在主殿之後祭祀主祀之父。祠內中央為孔子五代祖先神龕;東側為東配先賢與東從先儒之神龕,西側則為西配先賢與西從先儒之神龕。在崇聖祠兩側兩側後方的建築東為「以成書院」,西為「典籍庫」。以成書院為孔子廟為舉行釋奠禮所設之樂局,目前以成書院室內中央設有神龕,單獨祭祀孔子神位與文昌帝君,神龕上高懸「辟宮雅樂」匾。兩側則分列東西先達之名,在院內也陳列一些樂器與一幅孔子畫像。

而府學以「入得之門」為進入明倫堂空間之象徵性入口;「明倫堂」為其主體,為倫學講堂。在孔子廟整座建築組群的東北角尚有高三層樓之文昌閣,目前文昌閣二樓供奉文昌帝君,三樓供俸魁星,因此也有人將此樓稱為魁星樓。


圖二  台南孔子廟平面圖




圖三  台南孔子廟大成殿


3-2-2 美的形式向度

()泮宮坊

為石造,但模仿木構型式,雕刻精細。中央橫眉有優美的雙龍與琴棋書畫雕飾,其上之版飾則有人物與蝙蝠;屋頂中央為葫蘆,兩端以鴟吻收頭;而石柱前後則有八之石獅。


圖四  泮宮坊


()東西大成坊

東西大成坊在外貌上幾乎一致,下半部為雙十字成重牆結構,上面再以木構架撐起中央懸山燕尾,十字型承重牆牆頂亦以燕尾收頭,形成六個燕尾的特殊造型,瓦當滴水則有龍形及蝙蝠形紋樣。


()禮門義路

為硬山燕尾,脊上各有一對鴟尾,門洞上有橫額分別有「禮門」及「義路」,兩側牆及山牆上則有小花格窗。



                                                                                                                             圖五  禮門 

                                                                                                                                      
                                                                                                                                圖六  脊上鴟尾

()名宦祠鄉賢祠

是一字型空間,面寬三開間前有簷廊。祠門開於中央(名間),為格扇形式。左右次間為檻窗形式,上半段為窗檽,下半段泥塑龍虎牆堵。簷廊左右牆堵亦有花鳥彩畫,但已逐漸風化。在構造上其木構架簡樸,柱子以圓形石材為基礎。屋頂為硬山形式,端部以燕尾起翹。

()節孝祠孝子祠

節孝祠孝子祠與名宦祠鄉賢祠空間與造型幾乎一樣,其木構架與門窗形式亦名宦祠鄉賢祠相同,窗戶下半段泥塑則是麒麟與鳳鳥牆堵,簷廊牆堵亦有花鳥彩繪。

() 大成門

為孔子廟主體群的大門,三開間的大成門為台南孔廟中最華麗之門。由六根柱子支撐木構架;木構架依古制而作,有垂花、雀替及獅座等裝飾,部分畫以彩繪。屋頂為硬山形式,正脊為三川脊,明間(中央)較高,次間(兩側)較低,以燕尾收頭。明間正脊上有日燄飾,前後四條垂脊部及兩側屋簷下各有一支似獅似虎之動物,據傳是「騶虞」,是一種義獸,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象徵「至信至德」。兩側的次間屋脊上各有一隻裝飾物,一說為喜好登高瞭望的螭吻,一說為鴟尾,是一種外型像魚又像鳥的生物,傳說可以壓制火神,有防火的涵意。門體上,每一開間都由中央兩扇門,及其兩側門板所構成,門扇門檻極高。每組門扇都採門釘裝飾,共108(每邊54),門簪以龍首為形。

()大成殿

位於一個高起之台基上,其主體面寬與進身均為三開間,由十二根木柱與東西北三面承重牆共同擔負結構機能,支撐屋架與屋頂。
其十二根柱子中,除了點金柱(殿中央四根)與正面(南面)中央兩根為獨立柱外,其餘六根均為附壁柱,點金柱之柱礎為八角形,上有幾何圖案,其餘則為簡單的圓柱礎。屋架簡潔不繁瑣,除了脊檁(大樑)上有太極圖案之外,其餘均為素面處理。門柱明間為六扇格扇門,左右次間開四扇,格扇隔心(上層部份)為鏤空纖細的垂直窗檽。在大成殿東西北三向,則有窄小的外廊,其腰牆與露台之腰牆建成一體,牆身有花格磚,八個角落上立小石獅其各具姿態;四個角落下則為螭首,實為排水之用。大成殿屋頂形式則為重簷歇山屋頂,正脊兩端以燕尾起翹,中央為九層寶塔,一說為珠宮,兩側護之以雙龍,雙龍之外側為通天筒,通天筒為孔廟建築專有之裝飾。

()東西廡

東西廡空間為一字型,面寬五開間,前有簷廊,室內為單一長廊式空間,沿著牆壁設置長條型台座,宛如長桌,上置先賢先儒神位。廡門設於正中央,由三組閣扇門所構成,門面上懸有廡名匾,兩側之窗戶則類似於檻窗,下半段為實牆,上半段為方格窗櫺。木構架沒有彩畫,柱礎為圓柱。屋頂兩者均為硬山頂,正脊為燕尾起翹,脊上立有螭吻。

()禮器庫樂器庫

面寬五開間,前有簷廊,空間為單一長廊式空間。屋頂為硬山型式,但以馬背收頭,使用仰合瓦無瓦當滴水。庫門設於正中央,門楣上懸有庫名扁。兩側窗戶則類似檻窗,下半段為實牆。上半段為窗櫺,上有琴棋書畫之圖案裝飾。

()崇聖祠

為三開間建築,整棟建築是一個敞廳,不設門扇。在構造上則有十八根柱子支撐木構架,再鋪設屋頂。木構架依古制而作,部分構件(雀替)畫以彩繪。屋頂為硬三形式,屋脊並無裝飾,以燕頭收尾。

(十一)以成書院與典籍庫

面寬三開間,中央名間有雙扇門,兩側次間為單扇門,構造與裝飾均頗為簡單。在造型上,以成書院與典籍庫屋頂比中央之崇聖祠略低,同為硬山形式以燕尾收頭,但使用仰合瓦無當滴水。

(十二)入德之門

是由中央三開間之主體與兩邊的側是組成面寬五開間之門屋,前後均有簷廊。主體全部為白粉牆,開有三門,均以石材為框中央最寬,門額題「入德知門」左右有花格窗;兩側較窄,東邊門額題「聖域」,西邊題「賢關」,與兩側相隔之牆堵則有山水彩繪。入德之門內外均有柱子支撐屋架,外為石柱,內為木柱;屋頂則為硬山形式,燕尾收頭。

(十三)明倫堂

是有前面之抱廈()與後面之本體組成。本體面寬三開間,採格扇門簷廊設有拱門,牆堵是以花鳥彩繪。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簡單無裝飾,兩端以燕尾收頭,在北牆上則開有花格窗。

(十四)文昌閣

為三層樓建築,一樓為方形,二樓為圓形,三樓為八角,二樓與三樓並且有尺度甚小之外廊。文昌閣一樓為四角簷飾,二樓為八角簷飾,三樓為八角攅尖頂,上置葫蘆。



3-2-3 美的意涵向度

泮宮坊;「泮宮」是諸侯的學校,「辟雍」是周時設在天子國都的大學,其格局包括中央的主體建築及外環之圓形水池,而中央的主體分為東、西、南、北、中等五室,可能是因為不同學習科目而分成不同空間;諸侯的學校,規模較辟雍小,其建築外圍只圍繞一個半圓形的水池。 當時在學校中定時會舉行相飲酒、釋奠先師先聖等敬老、祭祀的禮儀,學生山實際儀禮的操作學習禮儀,面從中國開始有教育,這種藉由演禮以達到習禮的方式,是中國教育場所的設計概念。因為辟雍圍繞著著圓形水池,泮宮環繞著半圓形的水池,所以在地方孔廟的軸線前方通常會設一座半圓形的泮池,也表示孔廟與學校相結合的概念。
台南孔廟半圓形的泮池,在與庭院相接之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出自《詩經》;古時候,參與應試的秀才必須至孔子廟參拜孔子,然後出檽星門(現已不存在)到泮池繞一圈,並採擷池中之水芹插在帽子邊,稱為「遊泮」。

大成坊是孔廟中三處以「大成」為命名的空間,分為東、西兩座,其稱呼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也」;意思為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學問並刪詩書、訂禮樂、讚周易、修春秋,所以集大成的學者,因而以大成為命名最能彰顯孔子廟的特質。

禮門義路,朝東的稱為「禮門」,朝西的稱為「義路」;其以禮義為名表示講求孔子之道,必須遵循禮義。

一般廟宇門扇是以門神為主,門釘只用於受封王后之神祉,而孔子廟於大門(大成門)使用門釘,則有彰顯孔子弟為之意。大成門每組門扇都採門釘裝飾,共108(每邊54)。由於九是陽數之極,而其十二倍一零八更是禮制最大者,用之於孔廟,意義自然非凡。在門柱的部分,柱上並無任何對聯,則是以避免再孔子前賣弄文章。

大成殿位於高起之台基,在高度也凌駕其他建築之上,因此呈現出崇高的意涵。大成殿之通天筒又名藏經筒或藏書筒,此飾物來源一說為宋儒朱熹因感佩孔子之偉大而設,另一說則為秦始皇焚書抗儒時,為保護經書而設,而後人為紀念此事而模仿。在垂上脊另一種雕飾則為成排之鴟鶚,其本為凶惡之鳥,但因受孔子感化而馴良,後人因紀念此事而將原有一般廟宇中常見之仙人走獸代之以鴟梟,其典故是來自於《詩經》中之「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

另外在屋簷的四個角落下,各懸有一個鐘鐸,此取於古籍「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之義,意謂其可振文警世。

入德之門為昔日由各地選出的學子,必須經過此門才能入內,象徵學子若要成為聖賢,一定要重修養品德開始。明倫堂;明倫為瞭解宗法制度概念下的人際關係與儒學對社會的認知。孔子認為社會的構成主要包括有社會的秩序和社會的親和力,這兩項因素。而社會的因素必須建立在尊尊、長長等雪原的自然差別上,並以親親這種親子之愛作為社會親和力的動力。因此,親親為「仁」,具有秩序和親和的社會就是一種「禮」的表現。而明倫正是倫學的基礎,儒學體系的學校講堂也以明倫堂作為主要的名稱。


四、結論

台南孔子廟為「全台首學」,在經過時代的轉化不同朝代的整建、增建與修復,到成為台灣代表性的孔廟建築之一,其中台南孔子廟其建築空間的名稱、形式、裝飾等等都有蘊含儒學的理念與其特殊的意義。本文透過美學三向度的本質、形式、意涵這三個向度,能更深入的瞭解到台南孔子廟建築群中,其所傳達的美學與隱藏在建築中的意涵。



五、參考文獻

楊裕富,2015,《設計美學》,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裕富,2010,《敘事設計美-四大文明風華再現》,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傅朝卿、廖麗君,2000,《全臺首學台南市孔子廟》,台灣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孔廟文化資訊網 http://confucius.culture.tw/navigator/navigator.htm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